語言是思考的單位
文字是單位的精準度
修 觀 養 還
語言是思考的單位
文字是單位的精準度
近年來,有很多很好的字體設計書籍出版,也有內容豐富的中文字體設計的blog,漸漸地普及到社會大眾也對字體開始關注,字體是設計重要的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但以英文為國際語言的情勢下,在台灣時常會為了要「國際化」而遇到中英文混合的排版難題。在此分享一些有別於西方的編排設計概念,以視覺為主,把字拆解到微小的單位,由小到大的相對應的方式,試著分析歐文與漢文在基本結構上的不同,或許可以利用這些不同,來解決一些設計上的問題。
閱讀全文〈歐文與漢文之迥異〉
鼠一數二、業執牛耳、虎虎生威、動如脫兔、龍馬精神、覺不蛇本、馬到成功、三羊開泰、靈猴獻瑞、金雞獨立、狗日新日日新、豬事順利
過年用的諧音吉祥話,可以說是百年老梗,洋洋得意的大過羊年已經過了好一陣子,但不只是過年祝賀愛用諧音,在創意逛告文案裡,諧音也是常常會出現的一種方式。
諧音是用相同發音但不同的字義為「梗」,也就是乍聽之下可能以為是別的意思,但看到了字以後,才會心一笑的創意幽默。
諧音創意並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但華人自古就喜歡這個「梗」,像是「葫蘆」因為唸起來像是「福祿」,而在廟宇雕刻、古玩及畫裡,常也會見到的「蝙蝠」也因為「蝠」與「福」同音,而被視為吉祥物。
中華文化的沒落,清朝以後,常常在中華文物上出現的福祿壽相關圖形,近代的設計幾乎已經很少出現,但喜歡諧音的基因,還是繼續的演化著。
這種「像什麼的什麼」的創意,用在聽覺上,則是「諧音」,那用於立體物件的視覺上呢?
左邊是民國七十四年的報紙,跟傳統的書法、匾額一樣,直橫字從上到下、由右到左。
右邊的是民國一百年的報紙,橫字變成從左到右,直字一樣從上到下、右到左。
有這樣的變化,主要原因在於中西混合的內容,因為英文「只能」從左到右,阿拉伯數字也是如此。
這牽扯到英文與中文構造上的不同,中文字是把筆劃部首融合成字,全部放在一個方型空間裡,姑且是他唯一個文字符號,而英文則是由多個字母向右排開,就視覺上是多個符號形成一個字,因此以單一符號來看,英文是不可逆的,就像 English <-> hsilgnE 反過來完全就不能讀了。
由於漢字符號元素的完整性,所以遇到像是名片、email、網址等中英混合的狀況,則由漢字去遷就其他語文改變閱讀方向,因此報紙橫向字變成了有左而右,但直行字卻還是由右而左,但匾額或某些舊招牌一樣是由右向左,雖然紊亂,但善於處理變化的華人也習以為常。
字窩除了上傳、搜尋、辨識之外,於11月中,開放了新研發的拼貼功能(www.ziwwwo.com/tag),拼貼功能可以任意打字,系統會從群眾已辨識的圖片裡找字、切出來,並提供旋轉縮放的編輯功能,使用者可以在線上利用字窩的字庫,建立有趣的拼貼,並 share 在 FB 上。
其他人看到這個拼貼,可以回連到該拼貼專頁,該網頁提供拼貼文字回朔的連結,藉此讓該漢字設計可以有更廣的宣傳。
塗鴉 Graffiti 一直是西方文化大城市裡的一項特色,它是很多創意的泉源,也是獨創一格的藝術形式。
以象形符號為主的漢字,及以字母單元為主的拼字,同樣都是人類基本表達意思的工具,但在發音上及使用方法上有截然不同的發展。 用平面設計領域,文字編排的應用是基本的手段,其中有一種 Bleed(出血)配合超大字級的流行風格,廣泛用於許多年輕訴求的設計。 美國平面設計師 David Carson,以音樂雜誌RayGun(已停刊),用不同的字形大小與出血,顛覆了傳統的排版方式,在設計上的貢獻及後來的影響甚巨,蔚為風潮。
徐冰回顧展於1/24(五)晚在北美館開幕。
說到大陸的近代藝術,不會少了徐冰,說到了徐冰,少不了他在文字與藝術上的創作。
徐冰早期從事版畫創作,因而啟發了他對「大量複製」的藝術概念,由於經歷了繁體字簡體化的年代,發現文字是可以拿來「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