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中國 文字

三方通話

左邊是民國七十四年的報紙,跟傳統的書法、匾額一樣,直橫字從上到下、由右到左。

右邊的是民國一百年的報紙,橫字變成從左到右,直字一樣從上到下、右到左。

524770842_m

 

有這樣的變化,主要原因在於中西混合的內容,因為英文「只能」從左到右,阿拉伯數字也是如此。

這牽扯到英文與中文構造上的不同,中文字是把筆劃部首融合成字,全部放在一個方型空間裡,姑且是他唯一個文字符號,而英文則是由多個字母向右排開,就視覺上是多個符號形成一個字,因此以單一符號來看,英文是不可逆的,就像 English <-> hsilgnE 反過來完全就不能讀了。

由於漢字符號元素的完整性,所以遇到像是名片、email、網址等中英混合的狀況,則由漢字去遷就其他語文改變閱讀方向,因此報紙橫向字變成了有左而右,但直行字卻還是由右而左,但匾額或某些舊招牌一樣是由右向左,雖然紊亂,但善於處理變化的華人也習以為常。

在歷史上,有不少文人雅士,利用中文字多方向閱讀的特色拿來做創意發揮,像是「迴文」、「編織圖」等等,都令人玩味。

0
蘇蕙 璇璣圖

 

編織圖
編織圖

其他大家常用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讀死書、書死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等,也是迴轉在閱讀方向的句子。

迴文固然有趣,但也會有出亂子的時候,像是「有朋小吃」,唸反了變成了「吃小朋友」就糟糕了。

在國外工作過的人,應該多少有些體會,很多老美對文法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有些人甚至會為了商品標示的文法錯誤,而拒絕購買。

中文字多方向閱讀的特性、古代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容易被「斷章取義」、動詞沒有時態、代名詞沒有性別(見前篇),這些是否都顯露出了中文比英文不精確,但華人的溝通還是能在這不準確的狀況下進行著,這是否說明著華人能夠容許誤差,也或許這些誤差可以產生一些變化及想像?

在〈三方通話〉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