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中國 觀實 設計

書寫工具

所有新的科技,在實用化的過程裡,都是基於舊的經驗,像是現在電腦用的英文鍵盤的字母排列(Qwerty),並不是最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那是基於機械打字機時期防止卡鍵的排列,但是卻被沿用到現在所有科技裝置的輸入界面上。(Dvorak簡單排列是根據字母常用出現幾率設計排列)

QWERTY_1878

800px-KB_United_States_Dvorak

另外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 “SAVE” 存檔的 icon,在很多地方,甚至手機,都還是沿用早期電腦磁碟片的 icon,但是事實上,現在要買到一片磁碟片還真的是不容易,可能一些年輕人都還從沒有看過磁碟片吧~
這個問題倒是有了比較好的解決,有人開始用了硬碟,當做儲存的 icon,不過最近盛行雲端儲存,哪天我看硬碟icon 也難說走入絕跡的可能。雲端很抽象,好像很多人也講不清楚,所以「儲存」這件事代表的 icon 也越來越抽象。

當然 icon 圖像好解決,隨著系統升級改掉就好,只要有箭頭,人們不大需要花太多時間就可以知道是什麼意思。

downloaddocument-save-3images icon_241-128

2fa4cf7c91ba4c0ba7cca70cd6e6ee46

所以現在大家慣用的方式,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式。

英文字體的設計也是一樣,起初也是沿用手繪的方式的效果,「Calligraphy」一字,意思是英文書寫,也是中文書法的英文翻譯。在印刷術剛開始發展的時期,由英文書寫的方式為基本做出來的字體大致上分為兩大系統,serif 與 sans-serif(早期叫做Gothic,如今中文黑體的英文也常用 Gothic 一字),這兩大系統主要的區別在於有沒有「襯線」,一般而言,sans-serif無襯線的字體可以被視為比較現代感的字體,在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國際形式時代,常常被廣大使用,著名的 Helvetica 字體,就是 sans-serif 的典型。serif 則是相對的比較古典,主要是基於還沒有印刷術時,源自義大利的 Roman 字體家族的各種變化,而 Roman 的來源則跟 Calligrapy / Writing 有很深的淵源。

Calligraphy-pens-Gaye

angle_of_stress

penangles

拉丁字體的Calligraphy,主要使用平口的筆,有鋼筆,也有用木筆的,基本原則是以橫向水平為基準線 (Base Line),然後以固定一個角度持筆書寫,所以寫出來的字,與寬度垂直的筆畫會最粗,平行的最細,而這握筆的角度後來變成設計字體的一項設計重點”Angle of stress”,像是 Google 的標誌,角度就大概是在25度左右,所以O裡面的原型是斜的。

Inkscape-Toolbox-calligraphy-calligraphy_angle_effect-en

 google-logoScreen Shot 2014-04-01 at 上午1.28.18

而 Serif 字體所謂的襯線裝飾,也是 Calligraphy 裡面的一個技巧沿用而來,字體在跳脫用筆書寫的製作程序後,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鍵盤及圖示(icon)一樣,沿用了很多書寫造成的美感在裡面,雖然這些程序都已經是使用電腦軟體,與書寫沒有太大關係。

這種由平口筆書寫而啟發出來的字體設計美學,在結構完全相反的中文語系也是類似的情形。

活字印刷(moveable type)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一項發明,據文獻,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約1040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残本」是僅存最古老的印本,觀看期內文的活字,字體大致像是楷書的書寫字體(中文版的 calligraphy),而不像當今螢幕及印刷上的明體或黑體。

 448px-佛说观无量寿佛精残页

菊澗小集終頁
菊澗小集終頁(宋體 via wiki)
429px-齊書11
齊書(明體 via wiki)

 

同樣的在脫離了筆之後的印刷設計,在跟畢昇同一朝代的宋朝,流行的宋體,從橫劃的左低又高,不難看出與書法的筆畫十分的相似,然而一再發展後,左低右高的橫劃,由於製作及占用空間的問題,逐漸地變成水平的線條,而所有的橫竪筆畫也從原本書法不均勻的美感而走向只留下書法特色的修飾。這字體在明朝廣為流行,所以也就是現在大家所說的「明體」。

 至於黑體,據 wiki 的說法,西方早在西元前五世紀,發現於希臘的銘文中。如下圖,但怎麼看都離現在的黑體很遠。

640px-EPMA-6794-IGI(3)48-Sacred_law-3

到了後來,黑體是在現代依據西文 sans serif 所創造的。 而相對於中文版版本的 sans serif,明體則成為了 serif 襯線字的對應。

所以現在同為 serif 的中英文襯線字,來源都可以推溯到 calligraphy,但是使用的工具一個是平口鋼筆以同一個角度書寫,與紙的接觸面比較簡單,而另一個卻是毛筆,以複雜的按、提等筆法,書寫中要注意筆、墨與紙之間千變萬化的接觸面,發展到後來竟然依照西方的設計原則,被歸為 sans serif / serif 兩種。

這種分類方法,有時候可以激發不同文字的設計,共用一些靈感創意,就如 下面 serif ONLY (橫的細線不見)但只有襯線的 typography設計:

現在設計從業人員,動手的技能已經不太重要,而軟體的操作反而是設計好壞的主要關鍵,寫了一手好書法,連設計師邊都勾不上,反而 Photoshop / Illustrator 才是主要的創意工具。

但是西方承襲 calligraphy -> font design (print) -> digital software (illustrator / photoshop) 的脈絡,在設計師所使用的軟體,其實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就像用 illustrator 裡的Brush,裡面就是基於 calligraphy 斜直現的筆觸為基礎,用它可以寫出一個漂亮的 A 但想要寫個「永」字,可能就得將就著用一些筆觸去牽強的使用。(因為毛筆的書寫與紙張之間的關係,千變萬化,不容易用軟體模擬,所以至今還沒有看過能完善的模擬毛筆的軟體)

Screen Shot 2014-04-27 at 2.41.21 AM

在紐約唸書的時候,我的老師 Golan Levin 曾經跟我們說「創意不應受限於軟體」,他是MIT(麻省理工 Media Lab) 畢業的,他自己用很多他自己寫的軟體做出很多天馬行空的互動作品。

就像碳筆永遠畫不出色彩,工具絕對會影響到最後的創作成品,全世界有 1/5 的人在使用華文,是各種語系中人數最多的,但卻沒有人好好研發一個以華文文化為主的設計軟體,當今文創產業盛行,是不是應該有哪個單位,來好好的研發一套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設計軟體呢?

PS:

偶然發現一個能模擬毛筆的軟體Expresii,試用結果還真的很不錯,大家可以去試試看,如果能購買給替這樣的開發支持,不久的一天我們就可以用我們的方法創作了!

加油!

在〈書寫工具〉中有 1 則留言

[…] 書畫在大多數的人眼裏,尤其是生活周遭,街頭路上,對多數的人,書畫已經算是八股的古老視覺產物,而創作的工具,由類比轉向數位,由西方製作的繪圖軟體,幾乎沒有一個可以模擬毛筆的運作。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