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中國
一個文化是否強盛,除了看硬體建設,再來就是人民對軟性文化的認同,諸如書籍、信仰、祭祀、慶典等等。
儀式對文化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象徵,就像畢業典禮一樣,沒有畢業典禮還是可以有畢業證書,沒有過生日也並不代表就少一歲,所以基本上「典禮」在純粹科學的功能上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功用,但是在人的感受及經驗上,卻可以在記憶中產生像是一個「轉淚點」或是「里程碑」的意涵。而這個意涵是諸多組成「軟性文化」的重要元素。
婚姻是一個個體成家的開始,人生重要的大事,豈能隨便?在西方的日子,參加過基督教老外朋友的婚禮,相對於台灣的繁複,他們過程簡單、明確也富有意義。
旅居紐約藝術家崔斐的作品,看似書法,卻是利用草、根、泥土等等的自然素材來詮釋無法文字閱讀看似書法的作品,之後的作品應用了鐵絲及廢棄電線創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在某些狀況遇到了、看到的一些事情後,有感而發,若沒有馬上記錄下來,而回頭想的時候,卻再也想不出當時想要寫些什麼,說些什麼,或畫些什麼了。
反之,在某些情境下,就算有時候認真的記住了,記錄下來,寫下,或畫下一些東西,時日一久,回頭來看到的時候,或許只看到了字面上的意思或形狀,卻已經無法掌握當下在創作這個東西時的心情及原因,對自己的東西也會有點不知所云,因為當時的情境已經不在了。
看著二十年前流著淚寫下的情書,紙上暈散的字跡,到底是不是淚,還是不小心碰到水,也不重要了。
不曉得現在還有多少看懂山水畫,好像麼看都差不多,也分不出「谿山行旅圖」跟「富春山居圖」有什麼區別跟特色。
繼前篇「易經基本」,這篇來談談易經中的數學。
了解易經裡的象數理,其中「數」是三者之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這也牽扯到後來演變出來關於數字的命理學,像是用生辰的八字算命,梅花易數等等。
講到易經裡的數,除了基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基本概念之外,離不開河圖跟洛書的數字排列。
易經是從自然陰陽循環變化開始,現在是白天,我們知道等一下就是晚上,現在是春天,我們可以「預測」夏天幾個月後就要來臨,這是自然規律給人預測未來的基本,從此基本,開始推演出其它細部的現象,這是易經占卜就是基於這個理論,加以推演成八卦、六十四掛,加上對「氣」的認知,認為只要氣場與自然共通,一切都會依自然規律進行,所以占卜一定要誠心,氣才會正,卜出來的卦,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預測了。
有些人對文化懼而遠之,認為是藝文界在接觸的事情,筆者認為不然,文化其實不外乎是在食衣住行生活中,顯而易見的表現,然而這個表現與其它文化相異之處,就是該文化的特色。
小時候第一次吃西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桌上的那塊布,媽媽幫我塞到領口,可是我看大人都放在大腿上,我便也從領口取下,學大人放在腿上。
當然第一次吃西餐的經驗已經記憶模糊,但在美國住了十年,對於中西餐的差異性有很深刻的體驗。
除了之前說到比較抽象的「味道上的融合」外,在飲食方法上,中西餐之分別還有一些很不一的地方。
這是一篇「嘴巴的雜想」,關於吃東西&閒聊天,聊聊文化~
基本的英文發音,主要是看拼字的音節,像是 Happy Ha(黑)ppy(皮),英文只有 26 個字母,光靠字母組合就可以拼出足夠用的意義傳達單字,而大部份的單字都有很多音節。
中文的單子,上面雖有很多符號,但只有一個音,像「樂」,唸ㄌㄜˋ(le),而不像英文可以按字裡面的元素(拼音)來唸「ㄠ白ㄠ木」。
中文字把一些符號混在一起而發出一個音的方式,讓我聯想到中華飲食文化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