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中國 觀實

見山 • 不知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在某些狀況遇到了、看到的一些事情後,有感而發,若沒有馬上記錄下來,而回頭想的時候,卻再也想不出當時想要寫些什麼,說些什麼,或畫些什麼了。
反之,在某些情境下,就算有時候認真的記住了,記錄下來,寫下,或畫下一些東西,時日一久,回頭來看到的時候,或許只看到了字面上的意思或形狀,卻已經無法掌握當下在創作這個東西時的心情及原因,對自己的東西也會有點不知所云,因為當時的情境已經不在了。

看著二十年前流著淚寫下的情書,紙上暈散的字跡,到底是不是淚,還是不小心碰到水,也不重要了。

山水

不曉得現在還有多少人看得懂山水畫,好像怎麼看都差不多,也分不出「谿山行旅圖」跟「富春山居圖」有什麼區別跟特色。

為什麼不懂?為什麼無法分辨?
是否,就像是失戀的移情作用,已經忘記了當時的喜愛及美好,甚至喪失了當時審美的立足點?

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之後,以往手工質感的物品漸漸被大量生產的機械製程取代,當時的美感還停留在手工制作的美感上,由於當時的製造技術不純熟,粗糙的機械質感,難以取代手工的精緻,直到包浩斯的出現,定義了機械製程可以表現的機能美感,影響了建築、繪畫、產品、平面設計的觀點,手工的精緻時代成為過去,但又有人認為機械美感的理性,缺乏人味兒,直到融合文化符號及抽象表現的後現代主義的出現… 這些都是發生在西方的美學沿革。

x特色_歷史

中華民族當時對山水的觀點及集體記憶,在工業革命後,追趕不上西方科技,加上西方有了工業革命後的科技優勢採取的殖民主義,在清朝時,整個民族陷入了一個堅守傳統與擁抱西方文化的困難選擇,在一再的喪權辱國的衝擊下,答案已經很明顯,後來推翻滿清、軍閥、日本侵犯、共產赤化、文革…. 華人對千年一向來影響東方世界各國的中華文化、儒家思想、山水畫、書法失去自信,再見!

沒有所謂的文化侵略,華人喪失抵抗力,全面性的接受西方文化,我們主動地學習,沒有立場的吸收日本、歐美、現代主義的美感,山水的美感已經變成了過去同等迂腐的產物,以上,也只不過是這一百多年的事,幾千年累積的文化,被視為前進的包袱,遺棄在民族記憶裡的盲點。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北歐設計+∕日常,就是極簡
在書店裡,充斥著各國文化的美學

華人已經忘記了山水畫美的觀點,所謂的「氣勢恢宏」是什麼,每幅山水畫看起來都一樣,也不會有人想要在家裡擺上一幅。

究竟山水畫的是什麼?美在哪裡?

再讀了一些易經的基本觀念,又讀了易經美學(姜一涵)及水墨十講(史作檉),加上跑了幾次故宮,試著欣賞那些黑色的石頭後,漸漸地瞭解,原來山水畫的山,並不是寫生哪座名山,有些山甚至可能不存在的,山水畫的是一個意境。

易經美學 - 姜一涵

  st-1990862-s400

在書店裡,很慶幸也有少許探討中國文化之美的書

山水畫跟中國很多的畫一樣,採用散點透視,其實就像是電玩的 2.5D,它可以無限的延伸,所以可以畫出很長的景,像是富春山居圖就是如此,“勾”、“皴”、“擦”、“染”、“點”是做畫的步驟,不同於西方油畫的堆疊,畫錯了可以疊上去修改,大部份的狀況,落筆必須確定,不同於西方油畫,需要很多工具及顏料,山水畫用的是寫字的毛筆,一物多用的文化特色,在此也應用上了。

至於畫風“平遠”、“高遠”和“深遠”是三種畫風結構,看圖解說:

自山下而仰山巅,謂之高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自山前而窥山後,謂之深遠
谿山行旅圖 黃公望_九峰雪齊圖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
北宋 范寬 谿山行旅圖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霁圖 元 倪瓚 渔庄秋霁圖

這三種畫風,各有各的視角及視覺美感上的不同,但畢竟已都是百年前的作品,但以現今的現代藝術角度來看,很多人視山水為八股產物,或許山水畫已經是舊時代的視覺形式,只剩下歷史意義。

6E2686C63210E5686CA259FAD558BAF7_954_945
宋徽宗 畫鳥

在這些山水畫創作的當下,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累積的情境,自最古老的經書-易經,就已經是取法自然的哲學,沿用於美學上,即是山水,是後來的花鳥,愛自然,愛自然的美,所以畫自然。反過來想,「自然」這兩個字,本身並不是山水花鳥,但要表現自然這個集合名詞,這些山水花鳥的作品,都是唯心的隱喻,這中間的轉換過程,要怎麼構圖,如何表現氣勢,加上圖畫中與書法文字的融合,都是很極具創意而巧妙的高度美學。

然而在這近一百年戰亂、落後,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已經放棄,情境已經不在,而對這些山水美感的認同,也被西方主宰的藝術觀念沖刷殆盡。

時代不停地往前走,回頭拾回過去的形式是沒有意義的,試著欣賞,試著瞭解,試著感受,中華民族曾經對自然的嚮往,保留同一個概念,一定還會有更新更好的創作,中華文化現在需要不只是學習欣賞過去的好,更需要的是跳過山水花鳥之後的那片戰亂的空白,在西方主導的美學環境下,保持自己的觀點向未來前進。而這自然的觀點,千年以來的追求,是永遠不會被潮流改變的題材,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永遠活在自然中。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是悟道的三個階段。
這水墨描繪的山,其實並不是山,是自然,是對自然的一種愛慕、崇敬之意,而最後的“見山還是山”,這山裡面的氣勢及虛實,就得看大家心中的感受了。

原子山水

 

落筆至此,順手用原子筆隨手畫了一幅山,好像有些創意在心中模糊的產生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