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常出現於西方的哲學、數學、科學、電腦等範疇,中文翻作「後設」,應該是個新詞,在微基百科是這樣解釋:
後設一詞在台灣的使用是用來作為英文meta字首單字的翻譯,在中國大陸多翻譯為「元」,例如metadata便翻譯為後設資料、metadrama翻譯為後設戲劇等。由於meta的觀念翻譯上相當困難,所以在翻譯上也有許多不同譯名,如前所述的metadata,便有人翻譯為詮釋資料、元資料。
後設既為meta的翻譯,其意義便是「關於什麼的什麼」,如後設資料就是「關於資料的資料」,例如在圖書館當中的一本書籍是一筆資料,而一本書的作者、出版日期、出版者等相關資料,就是這本書的後設資料。
在文藝創作上,後設的文體便是以同一文體討論文體本身的問題,例如後設戲劇—「關於戲劇的戲劇」也就是利用戲劇創作,探討戲劇本身的問題。後設戲劇常常使用劇中劇等手法,有名的例子是皮藍德羅所做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物》,就利用了創造出六個鬼魂來到了某個正在排練的劇場,想請劇場演員演出他們的故事,但劇場演員雖然受過戲劇的職業訓練,怎麼演都無法演出鬼魂實際的過去,而討論舞台上的真實是否可以反應生活中的真實。
*前綴meta-源於希臘語前置詞與前綴 μετά,意思是「之後」、「之外」、「之上」、「之間」
如同上述書籍的 Meta,一本書籍不只是只有內容,還包括了作者、出版日期、出版商,甚至物理上的頁數、重量、大小尺寸、顏色、語言等等的資訊,這些關於書的資訊,這些資訊除了用「後設」的詞來表達,其實也很接近「屬性」(書籍的屬性),但「後設」更偏向抽象思考,探討本質的問題,若是「後設」書籍的本質,則除了那些「屬性」一詞代替的資訊之外,還有更深層的思考,像是書的歷史?書的用途?為何要有書?作者如何要用書來傳遞思想?書的格式與人體、閱讀尺寸等等…
世界上每個物理物件乃至於抽象的元素,都有「後設」可以探討, 像是選舉除了政見,還有佈局、樁腳、文宣、輿論等等的後設操作,令人不解的是「後設」在很多時候是可以反客為主的致勝關鍵。就像是一個產品的銷售成績,有時候行銷做的很好的爛產品,會比行銷做不好的好產品來得吃香,所以後設思考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制勝法寶。
前篇提過的「像什麼的什麼」與「後設」的定義很像,物品的屬性,如形狀、材質、重量、顏色、機能、用途、尺寸、使用方式… 等等都是物品的後設資訊,而藉由這些後設資訊的相同性來做功能性的轉換,則可以變成一個「創意思考」的發展模式。
像是
杯子,有著中空容器的屬性,而同為容器的物件還有筆筒、鍋子、飲料罐、書包、房屋、游泳池…等等,
純粹把功能互換可以產生杯子狀的筆筒、大小比例轉換變成房屋狀的書包、像是鍋子的游泳池等等,
如果與自然物的屬性連結,像是竹子是中空的、椰殼是中空的、杯子也是中空的,中空的聯想之後,就會有像竹子的杯子設計。
屬性轉換的用法,在中華文化的最古老學說「易經」,也常常用到,在「十翼」的「說掛」裡,就將各個卦相根據它抽象的含義,對應到不同的事物:
易經的乾坤八卦,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可以融合了社會關係、顏色、溫度、動物、水果、臟器等等,《說卦》說明了八個基本卦的各種代表關係的意義(如下)。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 為大涂、為長子、為決躁、為蒼莨竹、為萑葦。 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的顙。 其於稼也,為反生。 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 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 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 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 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 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丁躦。 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冑、為戈兵。 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 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 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 其於地也,剛鹵。 為妾、為羊。
同時,太極為理,陰陽五行為氣,木火土金水也依據各自的抽象意義,對應到不同的事物,像是在中醫裏,木有淨化的意義,肝也同有淨化的機能,所以肝屬木。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季 | 春 | 夏 | 季夏 | 秋 | 冬 |
五時 | 平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夜半 |
五節 | 春節(正月初一) | 上巳(三月初三) | 端午(五月初五) | 七夕(七月初七) | 重陽(九月初九) |
五星 | 歲星(木星) | 熒惑(火星) | 鎮星(土星) | 太白(金星) | 辰星(水星) |
五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徵 | 宮 | 商 | 羽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情 | 怒 | 喜 | 欲 | 悲 | 恐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無名指 | 小指 |
五感 | 目 | 口 | 皮膚 | 鼻 | 耳 |
五覺 | 色(視覺) | 味(味覺) | 觸(觸覺) | 香(嗅覺) | 聲(聽覺) |
五液 | 泣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金 | 金 | 銀 | 銅 | 鐵 | 錫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臭 | 羶 | 焦 | 香 | 腥 | 朽 |
五味運行之所在 | 筋 | 骨 | 肉 | 氣 | 血 |
五事 | 貌 | 視 | 思 | 言 | 聽 |
五獸 | 青龍 | 朱雀 | 黃麟 | 白虎 | 玄武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雞 | 豬 |
五蟲 | 鱗 | 羽 | 裸 | 毛 | 介 |
五果 | 李 | 杏 | 棗 | 桃 | 栗 |
五穀 | 麻 | 麥 | 稻 | 黍 | 豆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蔥 | 藿 |
五常 | 仁 | 禮 | 信 | 義 | 智 |
五經 | 詩經 | 禮經 | 春秋 | 書經 | 易經 |
五政 | 寬 | 明 | 恭 | 力 | 靜 |
五惡 | 風 | 熱 | 濕 | 燥 | 寒 |
五化 | 生 | 長 | 化 | 收 | 藏 |
五祀 | 戶 | 灶 | 霤 | 門 | 井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未·戌·丑 | 申·酉 | 亥·子 |
農曆月份 | 正月至三月 | 四月至六月 | 三、六、九、十二月 | 七月至九月 | 十月至十二月 |
根據抽象意義來達到轉化改變的意義,在中華文化的文字語言上,甚至易經的哲學裡,是不難發現的,而在一些華人的設計,也時常可見,若是「後設」整個中華文化乃至於民族的特質之一,「變」應該會是很明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