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日本 觀實

Wabi-Sabi

Wabi-Sabi 不是一種樣式,是開始之後、結束之前的狀態,在「無」的邊際上打轉的一種美的意識。

聽起來是不是很玄?這就是語言巧妙的地方。

wabi-sabi

日式茶道、花道、禪風庭院(Zan Garden)、懷石料理、安藤忠雄的建築、深澤直人的 Without Thought (無印良品設計師)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是不是會有一種很搭的感覺?而這個感覺,間接或直接的聯結到日本人的生活態度及其背後的一個美的意識- Wabi-Sabi。

最近讀了一本書《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wabi-sabi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裝幀設計/王春子。攝影/但以理

Wabi-Sabi 翻成中文叫做「佗寂」,相信大家也對這個詞很陌生,這是一個平常不太用到的詞,甚至要日本人說明 Wabi-Sabi,他們也不一定講得出來,或者,一旦這個美的意識被用文字說明出來後,可能會曲解或是減低這個美感哲學的真正涵義,畢竟有些深度的感覺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

日本人自己不太願意講(註一),所以《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作者Leonard Koren是美國人,試著以短短的一百頁來說明什麼是 Wabi-Sabi。

Wabi (佗) 原指哲學上的空虛感,轉化成美學應用,是對簡單、寂靜、單純、無求、回歸的暗示。
Sabi (寂) 指人感覺上的寂寞感,暗示除了極簡還有細節、殘缺、不完美的美,而這些美感的細節來自於自然的刻劃。

wabi-sabi_nature

其中感覺有些邏輯上衝突的地方,像是「極簡、細節」與「殘缺、不完美」,這些不完美的美跟著時間運行,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沒有既定的標準,是瞬間,而不是永恆的,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發現的。這種殘缺的不完美,發展在器物上,則是非機械的質樸手感(當然是漂亮的那種)。

wabi-sabi_cup

「不完美的美」的衝突是Wabi – Sabi 神秘、迷人的地方,另人聯想起日本武士道沒有完美的達成任務而自願切腹自殺的那種悲壯之美,這在世界其他國家裡,是不常見的。

在日本的現代藝術當中,也可以發現對 Wabi-Sabi 美感的探索,
荒木經惟的這影作品集-《花兒》裡,有一些在花全部凋零前時段捕捉。

荒木經惟_花兒1
花兒-荒木經惟
荒木經惟_花兒
花兒-荒木經惟

日本攝影師藤井保所拍攝的商業形象視覺,自然、簡單、孤獨。

p162011390-4

p57874700-5

無印良品地平線 (1)

11411195101958ef8bl

03_AKARI 27 - White sands New Mexico


安藤忠雄著名作品「光的教堂」,可能會讓人覺得有「家徒四壁」寂寥,是不是也很 Wabi-Sabi?很有趣的是在基督教堂裡面,融入禪的元素。

光的教堂
光的教堂-安藤忠雄

讀村上村樹的書,總會有一種享受寂寞的感覺,這是不是也溶著 Wabi-Sabi 的 DNA?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 村上春樹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 村上春樹

 

以上的對創作者風格及作品後面美學的聯想,這些創作者未必會承認,或想坐在 Wabi-Sabi 這個美學寶座讓人抨擊,但是,這些作品的確讓人感覺後面有如出一撤的莫名力量。

「雞生蛋,蛋生雞」這是一個討論不完的問題,尤其是美感流派或是美的哲學範疇,這先後問題往往是先有創作,後有學說然後學說又會影響新的創作,新的創作的突破有會對這個美學有新的詮釋。

Wabi-Sabi 受到佛教及禪的影響,在日本被千利休(1522-1591)發展到高峰,當時距離包浩斯還早三百多年,當時世界還在追求裝飾性的華麗,所以還沒有現代主義之前,日本已經萌生了極簡風格的種子,這可能是因為日本人極致的民族性,從很多日本的現象可以發現。

易經來自自然,而老子與佛教的禪,間接地影響到 Wabi-Sabi,若以「物極必反」為概念的太極圖來看,Wabi-Sabi的美學取決於「反」的那個區間,也就是太極的正中心點,而這個區間的拿捏,是 Wabi-Sabi 美感的功力所在。

wabi-sabi太極

《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是一本美國人介紹 Wabi-Sabi 的好書,舊物人味兒的歷史美感,是無國界的,此篇還有歸納出什麼看起來像是 Wabi-Sabi 什麼不是,基本上西方人還是喜歡用科學觀察及分類方法來處理事物,然而探討起樣貌後面的精髓,Wabi-Sabi 還是留給日本人(或東方人),不要解釋的好。

Wabi-Sabi 概念的禪,接近老子的思想,追根究底有些人可能覺得華人的文創設計,也可以學 Wabi-Sabi 的簡單 ,其實也並沒有什麼不對。但若沒有那個魂,學個表面,做個樣子,這樣的設計師不是一流的(當然設計師也不一定要當第一流的),然而中華民族真的有這麼追求極簡嗎(註二)?我們的血液裡面,是不是還有更適合真實我們的美學,等待發掘?

假設Wabi-Sabi是四季中秋天最美的一天,而或許我們在意的是全部四季的變化?

或許在意的部分是上面易經圖的「整體」,而不像 Wabi-Sabi 思想追求那極致的中心。而 Wabi-Sabi 是個難以形容的哲學,實踐後,變成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其中的過程除了高度的創意、深度的智慧還要有對美感追求的態度,若是易經裡面藏著很深的美感,這實體化與現代化,華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步該怎麼走,是肯定的-不去學別人家的風格路線,用自己的直覺,上路吧!

 

 

後記:

Wabi-Sabi 的禪風庭院及和室,間接地影響到了後來極簡的現代主義,


註一:曾經參與日本攝影師「藤井保」的工作坊,問過他類似的問題,而藤井大師的回答則是那段豐臣秀吉與千利修的故事。註二:由上述例子來看,很多日本的攝影師、建築師、設計師都不約而同的創作出極致簡單,甚至孤單的作品,Wabi-Sabi 之於日本,毋庸置疑,然而從眾多的華人設計作品來看,並沒有如此簡單的共同氛圍。

在〈Wabi-Sabi〉中有 2 則留言

[…] 茶道大師千利休,招待滿懷期待庭院中盛開牽牛花的豐臣秀吉,把所有的牽牛花都摘下,只留下來了一朵生氣勃勃的牽牛花,整個佈置的景,不在於看到得實體,而是心中的想像力,這是有一個是十分有名的佳話,在藤井保的問答及在這本原研哉的書中都有提到。茶道與禪花園(Zen Garden),都乘承襲了這個空與白的概念,而成了日式 Wabi-Sabi 的簡樸風格(佗寂)。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