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加上間格,謂之空間。
空
在概念上的空空如也的空間,是沒有界限的,人類還未探索到邊際的宇宙,空間是連續的無疆。
間
若要定義空間「設計」,就是在於設計這個「間」字,把空間劃分的一種思維,這思維裡面可以有科學,可以有哲學,也可以有玄學。
在早期攝影發明的時候,由於底片感光技術還沒有近代這麼好,所以都需要那道閃光。
旅居紐約的日本攝影大師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花了四年的時間,應用靜電儀器直接在銀鹽相紙上曝光,訴求宇宙生命起源「大霹靂」的視覺想像。
衣物除了保護身體在四季中的變化,還有一個重要的文明功能就是把「性」遮住, 所以不管是多熱的天氣,我們去遊泳池畔或是海邊,最起碼也要穿著泳衣, 不管是三點式或是連身式,那薄薄的幾塊布,是人類與動物不同的地方。
原始的性慾是赤裸裸的,衣物可以說是包裝性慾的一層文明。 至於這包裝的程度,是一種美學, 對於人類不必用勞力來換取基本的食物需求之後,衣物更是可以掩飾身材的一層謊言,更是求偶的一個手段。 在不同場合及文化的發展下,虛榮與品牌的介入了,每一季的商業活動,人們稱作「時尚」、「品味」。 在這一切錯綜複雜的因子下,時尚撇開一些基本的功能及道德之後,時尚產業只剩下以文化為生活形態的背景,所產生的品牌。
Coco Before Chanel 一片中,娓娓道來一個歌舞伎跟了一個富豪,結交了名流,但保有個性的她,有著把褲子穿在女人身上的孤傲女性主義。
YSL 聖羅蘭,善於調整體型缺陷,並將藝術、文化等因素融於服裝設計中,既前衛又古典。
當然每個品牌不管是旁敲側擊也好,或是強詞奪裡也好,微觀是生活的態度,宏觀則連結到品牌的歷史文化。
近代自從工業革命開始,有西方領先的大量製造的技術開支散花的引領了全世界,在有機械就可以有產品的條件下,領先的製作技術成為維持優勢的關鍵,另外一個聰明的關鍵就是品牌的行銷策略。
工業革命領先的歐洲,最先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因此很早就開始經營品牌,對全世界進行生活形態的市場定位,時常看到西方品牌上有類似 「since 1816」的標示,顯示出長期文化傳統的專業,產品形象故事需要長期的經營,才可以獲得根深蒂固的認同。
品牌的威力,不容小覷,努力人生的代價就是換來名牌包包與名車的成功人生,時裝產業是個明顯的例子。
在代工多年之後,台灣產業也漸漸的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開始推行文創,然而對品牌操作陌生的台灣產業,還需要很多時間學習。
繼前篇「一場美麗的錯誤」,若是要用中華文化的禮俗結婚,大家可以想像到電影裡面耳熟能詳的結婚橋段:「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現代人,很多不懂「易經」這部中華文化最古老的經典,而「一拜天地」是完全取自易經的概念,在《序卦傳》的第一句「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天」,就是乾卦☰,六爻都是陽,它是純陽卦;「地」,六爻都是陰,就是坤卦☷,是純陰卦。有了天地這個環境,之後才有萬物滋長。
如果音樂,是靈魂的糧食,那麼播放音樂的器材,應該就是糧食的餐具吧~
講究的餐具,刀的鋒利度、湯匙的大小弧度、杯盤的溫盤,都是相當重要的細節。
在科技進步的推力下,無形而有力的手,把人們不甘情願地推向未知的道路,對於類比與數位之間的抉擇,總是在這強大的科技黑手下,令人不安的選擇。
每當我說我在紐約待了十年回台,大部份的人都會問我,為什麼想要回來?這為什麼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更不是什麼矯情「家鄉還是最好」的理由,這樣問我的人,應該是抱著「紐約比較酷,你幹麻想回來這個爛地方?」的立場吧?
紐約朋友 Jackie Xiao 正在進行一個私人訪問計劃,問在紐約待過的人以下問題,趁我還可以回想初衷,雖然其中很多感受難以言喻,但這些應該可以算是文字可以表達出來的回台主因。
電影是八大藝術中,最貼近人民生活的其中之一,在中華文化的薰陶下,出現了擁有不可思議相似性的拍片方式的電影從業人員。
蔡明亮:讓演員演自己。
李屏賓:天天是好天:順應天候的電影攝影。
王家衛:演員在觀看影片成品之前也不會知道戲的內容,讓演員自由發揮。
侯孝賢:沒有劇本、排戲的特殊方式。
當然還有台灣新浪潮裡面一些對自然光源及長鏡頭的追求,及諸導演的故事題材都貼近現實社會,而在電影裡面,文明世界下的自然不就是社會中生活的寫實故事嗎?
一個文化是否強盛,除了看硬體建設,再來就是人民對軟性文化的認同,諸如書籍、信仰、祭祀、慶典等等。
儀式對文化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象徵,就像畢業典禮一樣,沒有畢業典禮還是可以有畢業證書,沒有過生日也並不代表就少一歲,所以基本上「典禮」在純粹科學的功能上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功用,但是在人的感受及經驗上,卻可以在記憶中產生像是一個「轉淚點」或是「里程碑」的意涵。而這個意涵是諸多組成「軟性文化」的重要元素。
婚姻是一個個體成家的開始,人生重要的大事,豈能隨便?在西方的日子,參加過基督教老外朋友的婚禮,相對於台灣的繁複,他們過程簡單、明確也富有意義。
西方世界的歷史,就是一部長達千年的宗教史,它塑造了社會,引發了戰爭,啟蒙了科學,滋潤了藝術,即使現代科學足以証明神的不存在,但現在西方的世界還是很多人相信神。
反觀東方文化的歷史,在社會、文化、政治、戰爭、藝術等等,鮮少是因為宗教信仰,廣義而言,中華民族不是一個有信仰的民族。
換個角度看,就如同關於宗教信仰的追求,中華民族在天性上,好像除了切身利益的之外,對於事物道理的執著,似乎比較含糊隨便,不這麼的絕對,所以西方可以因為好奇而探索宇宙,但是華人可能要基於無線通訊或是導航等等的利益,才會去執行。
近年來研究取法自然的易經,但去外面學習的盡是被實際用在占卜、中醫、風水上面課程,而大學裡面也顯少有這門課,沒什麼人在乎這後面真正的道理是什麼?只要能應用就好。對於算命風水這類的玄學,也是採大多信半疑的態度。
這可能也就是「中庸」的道理,或許中華民族天性如此,無需去自責這是否民族弊病,反而從這個本性出發,而不去硬把西方的信仰或是社會制度套在我們身上,可能華人世界會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