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走出迷信,才有信仰
脫離形式,才有美學
想要用傳統的文化做設計,常常會踩到迷信禁忌的地雷,
之前設計了一款連帽白底毛巾,有些人就覺得很像家裡有喪事,也因此賣的很慢。
還有一款用袈裟的黃色做包包內裡的黃色,取名為「方丈」黃,靈感來自金庸的武俠小說,但還是有人不能接受,
設計了個吊牌,被朋友勸阻不吉利,會影響銷售,
之前參加了競選文宣設計,用了深色,沒有朝氣,不OK,
醫院案子,用了黑灰色,不吉利,reject,
相片用黑白像遺照,No!
被客戶用一大堆無關美感的迷信及禁忌打槍之後,不時地覺得我到底是在設計,還是在思考信不信神鬼?
在西方發展科學的同時,宗教也漸漸的從迷信中釋放出來,變成了文化的素材,像是十字架裝飾性的項鍊,骷顱頭花樣的衣服,以往神聖的、邪惡的象徵,經過時代的演進都已經解開枷鎖,成了藝術、電影、音樂、服裝等各種設計。
同樣的,在符號與迷信分離之後,教堂的更為精采多元,從用繁複華麗來讚頌神的偉大力量,隨著現代主義,漸漸的變成了理性的信仰,尋求勇氣、信念甚至心靈的平靜。教堂的建築設計也與時俱進,從神的場所帶入了心靈的場所,簡約的空間,平靜的信仰體驗。
古典華麗的教堂建築
簡單幾何的現代建築
台灣最普遍的佛道教,也有華麗的廟宇,像是龍山寺、行天宮,屋上頂著鮮豔的交趾陶,十分美麗,但是每個地區的公廟,很多都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大樓,拉皮一層象徵廟宇的屋簷,只有表面的宗教形式,骨子裡其實是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鮮少看到比較適合現代建築工法的佛道教公廟,這應該是因為工法已經演進,但因為許多宗教上的禁忌,所以外型還停留在符號式的華麗表面形式。
不巧的是,在音樂、服裝等等西化的狀況下,唯有生死及宗教還保留著傳統,也因此很多現代的元素都變成跟鬼神有關的禁忌,看到符咒就覺得鬧鬼,穿亞麻的衣服或是留鬍子,像是披麻戴孝,家裡有人去世…
今年2017台北世大運,大膽著用了嗩吶(「出山」也是有吹嗩吶)與薩科斯風的合奏,還有以往不可侵犯的「送神」方式來熄掉為了紀念宙斯的聖火,沒有鞭炮,沒人起乩,也沒有人覺得對神不敬,嗩吶吹起反而是大家熟悉的文化共鳴,家將走的是對等用在地的台灣神送西方的神(宙斯)。
從「電音三太子」開始,配合著文創政策的進展,到世大運的「送神」儀式,或許台灣的佛道教正一步一步地踏出去,走出迷信禁忌。
在減少迷信禁忌的同時,在能接觸心靈的「信仰」部分,也應該要同時進步,很多儀式,若是經過考究,並不是必要,或許可以找到一個符合時代,又保留傳統原則的方式,解除不必要的形式與限制,如此才能把宗教及信仰的美學釋放出來!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用現代的手法,詮釋了日本佛教的空間,希望在台灣,也能出現平靜人心,鼓勵向善,並且具有簡潔之美的佛道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