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歐洲 潮流 設計

現代主義

classic-modern

Modernism

現代主義是什麼?在台灣文創轉型的變化點,設計活動、展覽、書籍,帶來了大量的美學資訊,但大家好像都常聽過現代主義,但又搞不太懂的一個詞。

所謂主義,就像是一種思想主張,它影響人們行動的方向,改變世界運轉的角度,所謂「資本主義」、「共產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等都是如此,當然「現代主義」也不例外。

每種主義的產生都與時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要了解該主義,必須先想像該時空背景下的問題(英語說是Context,中文翻成「文本」或「來龍去脈」)人們為什麼要有這些主張,進而去實踐。

現代並不是在說現在,為了區分「現代」,我們會用「當代」這個詞來表示當下的現在,現代主義發生在19到20世紀之間(現在是21世紀),取「現代」Modern 這個字,是對應了當時的「古典」Classic ,所以它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當時世界正在巨大的轉變,許多西方國家從君主制度變成民主制度,同時科學進步講求理性對古典的陳腐形式告別,主要是十八世紀初工業革命後,科技帶來了力量,改變了經濟、社會、國防、教育、美學等等,這些轉變累積的壓力,引發了現代主義的思潮。

我們今天來談談關於「美感」方面的變化,在機械代替人工以前,人們的生活物品,都是精巧的手工或是手動工具打造的,皇室貴族更是使用浮雜華麗的物品,來表現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因此當時的人們對華麗是有美好憧憬的,但工業革命的後,這個美好卻逐漸地走下坡,當時的機械製造技術,沒有今日的水準,要機械製造出如同手工精巧的細節是不可能辦到的,工業革命雖然代替了人力,卻無法代替手工的精巧,因此以手工美感為方針用機械製造出來的物品,以當時的審美眼光是醜陋的。

機械製造的手工美感被粗糙地詮釋而且被大量的製造,維持了好幾十年,其中有人無法忍受,倡導手工藝復興,像是英國的 William Morris 推動了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試圖想要回到工業革命前的美好,但還是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直到了「包浩斯」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美感的認知。

「包浩斯」是1919年在德國威瑪(Weimar) 成立的一所教育機構,到1933年因納粹壓迫而關閉,前後只有段短的14年,兩條糾纏的線:長期人們思考如何解決機械製造所產生四不像美感的問題,與工業革命後技術的不斷進步,到包浩斯找出了線頭,拉出了其中一條…

包浩斯當時的藝術、設計、建築上,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拋棄了充滿裝飾的華麗,告訴了世人什麼是機械可以製造出來簡單、幾何的美感,同時也與時俱進,對象徵權力的華麗形式告別,讓理性簡單的美感代表了民主時代的到來。

由於在美學上,現代主義的美感結合了機械製造的質感,去除了各種地域文化的符號,加上工業革命後的技術擴展到了全世界,因此它成了全世界都通用的美學,因此在建築方面稱之為「國際風格」 international style。雖說是國際通用的美感,歐美國家意識到領先製造技術也無法永久獨佔,為了要保持優勢,發明了「品牌」,利用一連串的行銷活動讓世人認同價值,超越物品本身,像 nike 的 「just do it」,激勵人對運動的行動力,讓球鞋超越了物品的本身,而接觸到人心的認同。

現代主義已經是將近一百年前的思潮,它奠定了科技製造能詮釋的美感,至今還是影響了當代的設計,像是造型簡單的 Apple 產品,還是令人百看不厭,然而畢竟是從西方開始的思潮,加上品牌運作的加持,經濟有餘的人,還是會去消費來自西方的製品,像是Herman Miller、Alessi、Cassina、Vitra等等的品牌,而比較廉價的 IKEA 產品,也是現在台灣人家中容易被看到的。

living-room-ikea

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是為了擺脫當時的古典,同時它與工業技術、材料等實際的製造端密切的牽連,因此要跳脫現代主義的框架,在技術、美感方面都要有突破,才能獨出一格,這是有相當難度的。

classic-modern-postmodern

要跳脫現代主義的框架也並無可能,隨著現代主義之後的「後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美學的產物長的都一樣理性,強調把文化的符號元素加進來,日本的「無印良品」就很巧妙的將和室的風味加了進去,在前總監原研哉的「白」一書中,探討了白在日本文化的歷史及重要性,樹立了無印良品與白之間的品牌形象銷售全球,一個屬於日本的(後)現代主義,其解果相當的成功。

muji_ki-no-ie_int

在西方一連串思潮突飛猛進的同時,中華文化在19世紀經歷了八國聯軍、推翻帝制、日本侵略、兩岸分裂、文化大革命… 在家庭觀念、傳統的四維八德、儒家思想等舊體制迅速的被破壞瓦解之後,為了追上世界的腳步迅速地接受了西方思想,在還搞不清楚現代主義的來龍去脈,就接受了現代主義整套的成果。這個成果的接受是美學、品牌的消費認同,在世界製造鏈裡面,台灣淪為代工的角色,同時也是最後的消費端。為了擺脫代工,台灣文創已經推動多年,卻看不到明顯的成果,民間罵了,政府急了,要看得到收益,只能採用最快的方法,引進各式展演活動,一個接著一個,而鮮少看到有探討自我文化與世界思潮的,反而很多讓台灣人更憧憬國外的設計產物,千年來的中華文化在百年間幾乎消失殆盡,我們是不是該花點時間思考一下,就算是十年也不算長,看看別人有什麼,我們有哪些,尋找可以形成一個「主義」的思潮,換我們影響世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