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觀實

打開以往的桌機系統電腦,大致上軟體的廠商不會超過十家,一般來講會有 Microsoft 的 office,做設計的會有 Adobe,做工程的會有 Autodesk…等等。
自從 iPhone 開啟了 App Store 之門,點燃了微型創業的風潮,現在打開手機了,看看有幾家公司出的軟體,幾乎是每個 App 都是不同的公司製作的,像是App遊戲 candy crash 是由 King 這家公司做的,Angry Birds 則是由 Rovio 做的,而這些公司不同於 Playstation (Sony Entertainment) 或是 Nintendo, XBox 等等大廠出版,透過 App 的販售及開發授權機制,手機革命竄起了各路英雄,根據在遊戲業工作的朋友說,正統遊戲大廠也面臨了員工離職創業的危機。而近年來世界及台灣流行的網路 App 創業,也是受到這股國際風潮影響。

 

9834i73EC5E62D68BAAACautodesk-logo-rgb-color-logo-black-text-large

 

Microsoft_0Basic RGB

 

adobe-logo

 

logo_rovio

 

non-mobile-logo

 

 

同樣的情形,也因為數位音樂的方便性,發生在很多實體的視聽用品上,以往市面上可以見到的諸如 Sony、Panasonic、Bose等,近年來崛起了很多新的品牌,像是 Beat、Jawbone、AIAIAI… 等等,這些新品牌形象快速地被消費者接受,短時間內的銷售量也有驚人的成長。(2014年三月,Apple 以 32 億元購入 Beats

Jawbone_logo406498-jawbone-mini-jambox
Beats by Dre Logooverear-beatsbydre-mixr-featureaiaiai23_5a8c8d2e4f-l

 

ue389421-logitech-ue-boom

Internet 發展普及了快二十年,從 2000 年 Dot Com 泡沫後,Web 2.0 打開了新的互動溝通模式,接著行動裝置及 App 出現,共享資源的豐富,程式的開發更加容易,讓溝通模式更加貼身化,在行銷的品牌佈局,透過網路及行動裝置,還有部落客,FB的口碑行銷,品牌已經不是只有大廠可以擁有,若造這趨勢下去,或許原有的大品牌會因此崩解也說不定。而這些時代的進化,就台灣得現況而言,絕對是文創商品的一項可以善加利用的優勢。

仔細去看這些新興品牌的數位行銷,在網站設計方面,不難發現,除了產品本身的 SPEC 外,這些品牌將數位科技與生活接合,讓人有種「有了這商品可以產生生活上的某些酷的態度」,因此產生了主動購買的慾望。

台灣代工了幾十年,多多少少有技術上的優勢,但卻苦無品牌,無法打入國際市場,其中欠缺的,不只是創新開發能力,還少了生活型態及美學概念的靈魂,看著這些國外新興品牌的竄起,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好好把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