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李安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少年 PI)
台北夜,遙望信義區, 101上的燈,打著「李安(讚)」的光,高掛空中同慶。
台灣導演李安以 Life of PI 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包括我在內,相信很多台灣人都有著熱淚盈框的感動。
不知道從多久以前?尤其是在網路普及之後吧!媒體開始有了「OOXX界的奧斯卡」的報導,各種比賽,各種台灣之光,像得 「Adobe」 獎,台灣之光!「Red Dot」 獎,台灣之光!「IF」 獎,台灣之光!還有得「從來沒聽過的歐洲比賽」獎,台灣之光!或是什麼「內行人才知道」的獎,台灣之光!其實台灣有很多光,但「這些那些獎」的光,換句話說也可以是「台灣就那麼點光」?還是台灣很小,這麼點光就亮晶晶了?這幾年文創產業蓬勃,台灣在設計方面的確進步了,有了這些經驗後,是否應該把標準拉高一點,格局長大一點,國小班際演講比賽,長大後就不用掛在嘴邊「之光、之光」了~
把得「這些那些獎」當作理所當然的榮譽,這樣反而也比較屌一點吧?
image from www.truthdig.com / Kevork Djansezian / AP
但,奧斯卡不同。
奧斯卡是全球從事電影、愛看電影、或不看電影的人,都會聚焦的一場國際盛宴,奧斯卡、諾貝爾、奧運,這些獎家喻戶曉,有專業評審、高門檻,這道光,的的確確是道強光,也是「台灣之光」應有的標準。
回顧這靈魂之窗的積水,被這股閃耀的奧斯卡導演獎的鋒芒 —「台灣之光」刺到心尖上的那一股怨,湧出的淚,激勵全台灣人心沸騰,我們也有天才,我們也有奧斯卡!
或許小小台灣真的是處在世上的黑暗角落,一點光,足以照亮全台,宛如見不得光的替身一樣,真正厲害的武打都是替身代打,台灣幾十年來都在幫別國在做血汗代工,加上外交上被中共打壓,所以在國際上,一出現「台灣 TAIWAN」二字的認可,大家就會歡心雷動。
當人家叫自己的名字,會感到高興,可喜,還是可悲啊~
每年奧斯卡都有美國人得獎,不會有美國得獎人說自己 「from U.S.A.」,如果我是美國人,應該不至於每年都要熱淚盈框吧,只能說自己喜歡的片、演員獲從業人員得了獎,很高興,比起台灣,美國人看奧斯卡,應該是少了這股「民族情操」的感動。
李安「台灣之光」的感動,一份被認可的高興,一份揚眉吐氣的宣泄,加油吧!華人圈,管他是台灣或是中國,但願哪一天,「最佳外語片」是英語,而台灣人得了獎,我們能多一份理所當然,能少一份「台灣之光」的感動!
後記,宣布李安得獎後,FB 當然喝彩連連的洗了幾次版,中間夾雜了幾篇 「Fuck Argo, 奧斯卡欠我們一個最佳影片!」
我的看法有三
- 風度問題,沒得獎就說不公平…
一不順你意就生氣的小孩,會寵壞的,我們不要當這種小孩,長大吧!好嗎? - 若真的覺得不公平,老子我們的母語是老外的「外語」,這本來就不公平,也永遠無法公平,不高興就不要去比,世界紐約主導,比賽他們辦,我們有樣學樣的穿個西裝打領節參加了,比了就認,別這樣罵別的得獎人,污了李安導演的那絲謙遜,這道台灣之光裡面特有的謙遜,不是嗎?
- 如同上文,加油吧!快點趕上西方,獎我們來頒,高興的淚他們來流!
(當然這可能還要很久,但是希望有這麼一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