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很多很好的字體設計書籍出版,也有內容豐富的中文字體設計的blog,漸漸地普及到社會大眾也對字體開始關注,字體是設計重要的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但以英文為國際語言的情勢下,在台灣時常會為了要「國際化」而遇到中英文混合的排版難題。在此分享一些有別於西方的編排設計概念,以視覺為主,把字拆解到微小的單位,由小到大的相對應的方式,試著分析歐文與漢文在基本結構上的不同,或許可以利用這些不同,來解決一些設計上的問題。
標籤: 英文
左邊是民國七十四年的報紙,跟傳統的書法、匾額一樣,直橫字從上到下、由右到左。
右邊的是民國一百年的報紙,橫字變成從左到右,直字一樣從上到下、右到左。
有這樣的變化,主要原因在於中西混合的內容,因為英文「只能」從左到右,阿拉伯數字也是如此。
這牽扯到英文與中文構造上的不同,中文字是把筆劃部首融合成字,全部放在一個方型空間裡,姑且是他唯一個文字符號,而英文則是由多個字母向右排開,就視覺上是多個符號形成一個字,因此以單一符號來看,英文是不可逆的,就像 English <-> hsilgnE 反過來完全就不能讀了。
由於漢字符號元素的完整性,所以遇到像是名片、email、網址等中英混合的狀況,則由漢字去遷就其他語文改變閱讀方向,因此報紙橫向字變成了有左而右,但直行字卻還是由右而左,但匾額或某些舊招牌一樣是由右向左,雖然紊亂,但善於處理變化的華人也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