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天,在晶華酒店舉辦了「young art」展覽。
這個把飯店房間租起來的展覽十分有趣,每間房間都進駐了一家藝廊, 除了很多台灣的藝廊之外,還有很多來自日本及中國的藝廊即藝術品。
兩層樓的大概有四十個房間的展品,讓人逛得暈頭轉向,日本及大陸的作品,一進房間就大致上看得出一些脈絡,日本年輕藝術家有很多還是走一種日式的普普風,漫畫/插畫手法很重,有些則重極端細膩的手工,而中國的則比較老陳技法或水墨表現,有些缺了些年輕的躁動。
而台灣的藝術作品,比較難分辨,因為有很多是旅居國外的,喝著洋人文化的奶水,做出來的東西總有些奇怪的洋騷味,而只要工作人員介紹是「這是台灣藝術家,但是在英國(或法國,等西方國家)讀書、住過」的開場,我大致上都快速瀏覽,可能在國外住久了,西方的藝術看多了,對於台灣人去西方取經,琢磨的那些洋味,帶了些西方的光環回來,少了些自己的文化背景(context),創作出來的東西總覺得有點空洞,畢竟若是真的要掏錢買洋味兒的藝術品,還是直接買洋人的吧~
倒是在「緣投藝廊」,瞧見了個投緣的有趣作品「財祿系列」(上圖),倒是很忠實、簡單、幽默的反應了自身台灣人生活的文化現象。
這是一件把畫布安置在傢俱的腳座上,畫布上畫著一些風水相關的吉祥物,這有趣的地方在於,基於易經的風水概念,除了「藏風納氣」之外,更基本的觀念就是要「動」,而這是從「易經」裡面的「變」延伸出來的。把吉祥畫放在傢俱上,可以四處移動,真的是有風水的概念。
每次出國旅遊,都會找幾天跑趟美術館,各國的藝術品代表了一個當地文化的指標,有些是全球性成熟的美學思潮,有些則是在當地文化生活背景產生的年輕、探索性實驗作品,Young Arts ,很多作品都屬於摸索的階段,畢竟歲月可以感受的還有很多,旅居多年後,我期待的是屬於我們文化與世界的關係,在國外不容易看到的部分,並不是把國外的東西帶回來… 畢竟,那些在國外已經很多了。
比起一些言不由衷文鄒鄒的歐美光環藝術家,這個「財祿系列」作品,雖然還帶有些年輕的戲嫟,但誠實地反映出自身文化的養分,或許消化還需要時間,但將來是值得期待的。
後記:
在逛到某間房間的時候,碰巧遇到某個年輕藝術家也在現場,索性請他介紹一下裡面有著希臘神話雕像及教堂的作品。
他一開口說了:「我們都在期待救世主。」
… 其實我沒有,救世主是基督教那檔事,耶穌是基督教的救世主,而猶太教並不相信耶穌就是The One,並且期待著救世主的出現… 但是,生在台灣民間信仰長大的我,與其救世主,不如期待媽祖。
我回答了:「我沒有,你信基督教嗎?」
他說:「我不是基督徒。」
再來他引經據典的講到希臘神話用梅杜莎等等的反唪等等的等等,後來旁邊出國學藝術的另一個也很懂的年輕朋友,與他開始進行知識性的問答比賽,考到了佛教八苦等等,在比誰懂的征戰中,我聽著聽著已經神遊了~
身長在台灣的藝術家,怎麼能了解每週上教堂的人們的信仰?及「救世主」對這些教徒的意義?而才年僅二字頭的年輕人,怎能體驗八苦的感受?藝術作品應該是藝術家的靈魂感受的忠實呈現出口,矇懂少年對世界文化知識的拼湊想像,賣弄一些連我都不懂 Wiki 知識,但直覺告訴我,這作品言不由衷,強說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