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度量文化氛圍?
首先要有一個基準。
異國文化,像面有弧度的哈哈鏡,可以映照出自己在異境的樣子,可能拉高抽長,可能推矮擠胖,人多少會因為身處意境,變換些樣貌,有些台灣朋友在紐約旅居,穿著言行會變成大膽些、禮貌些、對老外過度的討好些。
站的太近,反而看不清楚,有時候要到外頭,有一定的距離,才看得清裡頭。人需要到不同的地方才會發現自己不同在哪裡,所以這個基準,必須建立在異鄉的生活感受,通常要住到旅遊的好玩新鮮感完全沒有之後(紐約可能要花五年,台南可能要花一個月),這個感受才會真實,短暫旅遊的走馬看花,看到的是表面風景,不容易找到這個氛圍基準。如果能到處周遊,越多經驗當然越好,基準會更敏銳。
名作家筆下的意境,都是長年旅遊釀出來幻化成文,但一般人因為工作性質,不太可能四處流浪,頂多十年內只換過幾個地方,這個基準,只要久待在不同於自己成長環境的另一個地方,建立一次,應可堪用。
再來,就是敏銳的觀察力,這個觀察,通常從「比較」開始。觀察周遭的環境,並盡量去瞭解這樣的環境怎麼產生的?像是歷史環境,政治制度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延續道候來的一些硬體環境。
習慣觀察沒有生命的硬體環境之後,就要觀察形形色色、活生生的人,人們的生活習慣、民族特性,遇到事情的處世態度,把自己角色互換後,用上面的基準,角色互換看看自己應該會如何的處理,但不失自我。
文化氛圍是眾人的生活習慣跟態度,由於全球化的關係,許多事物漸漸打破不同文化的藩籬,使的氛圍模糊,不易辨認,要能抽絲剝繭,找到核心特色,是觀察最重要的工夫。
最後,再來邏輯了,這個比較難,由於我受過撰寫程式的訓練,對於物件導向(OOP)及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所以在拆解,歸納一些事物現象的邏輯性,會比較銳利。簡單而言,物件導向(OOP)有點像是生物的分類法,如果大家還記得,就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簡單來說,是個案,向上推「屬」就是「種」的共同點,像是「靈長目」涵括了人,猴,猩猩…等等,越往上推,共同點就越抽象,到最後動物「界」跟植物「界」已經算是非常籠統的分類然而這個分類可以說是最宏觀的方針。
理解文化的氛圍,可以用自身感受的推理去邏輯分析,適度的融入政治,歷史的背景知識,這氛圍不是死的知識,而應該是活的智慧,用自己的想像力,從局部漸漸的擴展到大方位,走自己需要的方向。
這個氛圍的度量方法,結果並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數值,也不一定是甚麼厲害的,可以賺錢的技能,但是它可以幫助自己瞭解世界,進而瞭解自己,瞭解文化,從中間找到看看這世界的另一種角度,如果可能朝自己所需要的方面發展,或許是處世技巧,或許是生活態度,也或許可用於創作靈感,用於需要之處。
度量文化氛圍屬於在先前提到的四大階段,屬於「觀實化虛難」的部份,可以經由發掘事物的方法來瞭解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