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方小,內需市場不足,長年來都是以接國外大量訂單的代工產業為台灣主要的經濟支柱,從以前比較簡單的成衣、小家電、到近年來高難度、門檻高的晶圓代工。
台灣一步步的進步,也一步步的走到代工難度的盡頭,加上越南、泰國、中國等其它國家的興起,訂單外流,台灣被迫轉型,政府積極的推動文創設計產業,期望開始能以自有品牌打入國際市場,來延續經濟命脈。
因此,許多以文化為出發點的產品設計紛紛出爐,同時大家也開始思考,究竟台灣的文化是什麼?
前幾年,有人拿出「台客文化」來當作代表,內容就是台客流氓樣(一般說法),檳桹西施,或是電音三太子,原住民也常常被拿出來討論,拍成電影「艋舺」,「賽德克.巴萊」,「陣頭」等等,部份電影也都在國際影展中展露頭角,有不錯的佳績。
還蠻喜歡這些以我們文化背景出發的電影,但是回過頭來看,這些電影並不能很確切真實地刻畫我在台北生活所感受到的氛圍。
每個國家都有原住民,美國有印第安人,跟現在大多數的美國白人生活習慣差很多,雲南也有傣族,苗族,澳洲也有當地的土著,原住民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可是跟大多數的台灣人的生活,沒有很直接密切的關係,我們必須重視保護原住民文化,但是也必須知道我們的文化不是原住民的文化。若是講文創,或是台灣商品的形象,則必須思考的方向是,這個所謂能代表台灣概念,是一種行銷的說法,而有點不是真的檢視自己有什麼?而赤裸又尷尬的拿出來給世界看「我們台灣人就是這樣子喔~」
台客文化比起源住民文化,就貼近一般台灣人一些,不過流氓(黑道)跟檳桹西施(色情)也不是台灣獨有,很多國家都有這類的「次文化」,我們的檳桹西施比起東京的歌舞伎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算是小巫見大巫,不過荷蘭並不會把紅燈區當作進軍國際的形象。台客文化,可以再繼續發展,但台灣應該有更主流、更正面的文化內涵。
「電音三太子」或「陣頭」故事是以台灣民俗宗教裡的廟會活動為背景,第一次看到電音三太子的YouTube Video 時,非常的震驚,祂並不是廣告活動特意企劃出來的,有著它特殊的原生性,很符合每逢初二十五,在街頭香煙四起的台灣人拜拜的氛圍,有跟我在台北的感覺呼應,非常有趣。
然而這類民俗祭典,別的文化也有,西班牙鬥牛,泰國潑水節,美國萬聖節遊行等等。廟會活動與宗教信仰,是幾乎跟各國慶典,有著同等的屬性關係,我們要拿這個特色來代表台灣,可以在旅遊上可能會是個賣點,但如果是其他的商品,別的宗教應該不會買單。
除了以上這些,台灣還能挖的出甚麼?文化如果是當地一般人的生活態度氛圍,就像我走在異國街頭明顯易見,那麼答案應該就明顯易見,藏在週遭的現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