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中國 台灣 有樣學樣 觀實

讀書皆下品 唯有萬般高

古有明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最近網路上很多輿論對句話衍伸的教育政策有所質疑,但是又常看到某某產品以「台灣的老師傅」來做宣傳。
照這句話來看「台灣老師傅」究竟是新時代的贏家還是舊時代的輸家?
為何沒有「台灣年輕師傅」的誕生?「職人」重的是傳承,舊時代輸家的工藝師徒傳承,在台灣究竟有沒有發生?還只是拿個日本的詞兒,在台灣做行銷?


「唯有讀書高」出自於「神童詩」,全文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皇帝重用讀書人,在讀書風氣及識字率不高的時代,此詩鼓勵人多唸書,但是這句話有問題嗎?宋朝重文輕武,因此在歷史上有重大的文藝的成就。
就像「知足常樂」是用於規勸過度追求名利的人,但反而會是懶惰的人拿來當偷懶藉口。
「唯有讀書高」真正的問題是不了解這句話的來龍去脈,反而變成了重名利文化下的歸咎。

但實際上的癥結點在於「做事」跟「賺錢」的順序。

世界上所有的好的事物,都是「做事賺錢」,把事情做好,利潤自然就會來的因果順序,而做什麼「事」,什麼是「好」?
在能與國際競爭的點,「事」就是信念、文化的傳承,把信念、文化更新就會「好」。

因為紳士風範的傳承,有了高級西服的品牌,因為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有了科技發明、工藝技能等產品,單價高都只是最後的結果。

但是勢利與投機的性格,往往反了順序變成為了:好「賺錢」而去「做事」,為了好「賺錢」,造就了代工產業,工人變成了低毛利率下,人們眼中低收入的人,「唯有讀書高」則成了傳統觀念裡的罪人了。

這是比改變技職體系更重要的觀念,如果大家都只在意賺多少,開什麼車,住什麼房,而不是在做什麼有趣的工作,經歷什麼有趣的事情,恢復技職學制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然後反而是我們對傳統的觀念又多了一份嫌棄。

無法從歷史去蕪存菁的文化,是無法定義「好」的標準,並且用自己的面貌與世界競爭。台灣人再怎麼務實,也永遠無法變成日耳曼民族的。

德國能重視技職體系,台灣為何不能?他一句話戳破12年國教教改下的悲哀結果

「唯有讀書高」太落伍?張忠謀: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博士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這種想法代表你「落伍」了…年輕人正在改變這個「觀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