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觀實

文創產業的焦點

 

需求金字塔_倒塌

一位曉誌之友FJ(謝謝),回應了之前的「設計之都」一篇,私下寄了幾篇文創相關文章給我,很值得參考:

文化創意產業(鄭培凱)

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張大春)

在讀完了之後,有些感想。

言論自由

台灣自由言論的風氣濃厚,每一項議題都一定會有正反兩面的觀點的聲音,這些正反兩面都有可取之處,唯一的共同點是最可取的,就是大家有在關心。

關心也有兩面,適度的關心可以讓任何發展有反省的機制,能確保目標的正確,但過渡的關心可能會讓事情荊棘難行,就像父母過度關心小孩一樣,反而導致一些沒有必要的壓力。

現在網路媒體讓每個人可以很自由的讓自己的意見讓世界看到,也因此意見資訊的氾濫如洪水中夾雜著各式石頭,沖到汪汪大海的渺茫中,除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巨大奇石,屹立不要的聳立在湍急的資訊流中,這些過度或誇張的言論,就可能會造成所謂過度的關心,所以在資訊自由的社會,讀者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及判斷能力,而非人云亦云。

暁誌的出發點,來自於將近十年前的一個領會,而決定開始撰寫,或許是受時勢而起,但絕非順著時勢而行,因此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出發點及想要去的目標,對於文創產業這個議題,有比較明確但是主觀的看法,筆者並不是專業藝文背景,能捕捉到一些非文藝人的觀點,在此奉上一些淺見。

需求金字塔

藝術與美的社會需求,就像一個人先有吃有穿後,才會開始想要享受美食,注重打扮。因此筆者借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幫助解說,一個社會,要先滿足基本的民生需求,進一步的追求自我,最後才會進而自我實現創意及美的意識。

馬斯洛金字塔

馬思洛金字塔為個人心理學的觀點為主

需求金字塔

基於社會/文創發展現況加以揣摩修改成上圖

一個國家的進展,跟馬斯洛的金字塔式類似的,也就是在沒有危害之下,飯都吃不飽的國家,是不會有設計師/藝術家這個行業,基本生理需求照顧到了之後,就是基本的建設,免於外來的傷害,便利的交通,生活上好用的器具,足夠的收入,以台灣來說就是代工產業,基本的經濟顧到了,才會開始有歸屬感的需求,這社會、文化的歸屬感,是設計藝文的基礎,再來才會被世界認同尊重,進而實現對美的追求與實現。

很可惜也很奇怪的是,台灣好幾十年來一路從成衣代工做到晶圓代工,社會漸漸富裕了,代工老闆們賺飽錢後,所謂的品味,頂多只會購買歐美的名錶、名車、名包,或是追求歐式的生活,買歐洲也看不到的歐式建築,但並沒有反思我們自己的文化有什麼?直到近年來才開始有所動作。

帝寶

台灣市場規模的先天不足,長年經濟以代工為主要支撐是自然而然的現象,教育也都是以就職為前提,隨著社會發展,代工產業漸漸的外移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等等的其他國家,與其說迫使,不如說自然而然的進展到接近金字塔頂端的下一個階段,但現況是,台灣社會的文化程度,還是停留在代工時代的心態,大多是以國外的觀點來思考,對於自我美的意識,及文化的歸屬感,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在台灣從事藝文的工作者,早就已經以金字塔頂端的高角度來看事情,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沒有到達那個尖端。

若以字面上來探討,「文創產業」裡面,後面兩個字「產業」開宗明義就是以經濟利益為主,這個方式,如同最近興起的「社會型企業」,以企業經營方式來執行社會服務,是比靠捐獻的基金會更能夠永續經營,這個商業運作的概念可以說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下的無奈,但是卻又是可行之策,所以文創若能以「產業」的方式執行,順利的話,就是除了提升文化,又能促進經濟的一石二鳥之計。在當前的景氣來看,的確是一個可以拯救產業轉型局面的良方。

如此,文創產業的重點就更清晰了,以文化為指導原則,創意設計為手法,經濟利益為執行,若是因文創的推動而造就出幾個品牌,為國內帶入可觀的營收,填滿金字塔下面的需求,扎實的向頂端前進,可以幫助到最多的人,及接近沒落的代工產業,因此文創產業應該是與藝文活動要有所區隔,畢竟藝文活動在還沒有文創產業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而文創產業應該著重在商業化的文化策略,以及國際品牌的行銷執行,如此重點施力,也會比較不會分散火力或力不從心。

但這其中,有一個藝文活動及商業行為難以劃清的界限,就是上述文化為指導原則,大部份台灣人還是缺乏自我文化的認知,也就是接近上述金字塔的第三階段(belonging),若是不發展藝文,這個指導原則不清不楚,那後面的發展就會亂七八糟,這個亂象,也就是某些藝文人士所擔憂的,但若是缺少了藝文的推廣,這指導方針會更加薄弱。

文化問題更大的是,政治的牽絆,所謂我們的文化,是指台灣文化,還是中國文化?
若是台灣文化,能挖出來的不外乎就是原住民、日據時代的建築、甚至還是停留在代工時代的思維,站在西方的觀點,抄襲已經有歐洲、美國、日本等等品牌國家的形態,如此一來,賣不出去國際,在國內只能以類似「國外的樣子」,低價換取他國風格的消費經驗。

值得考慮的方向

藝術/文化

關於藝文活動及商業行為的著重點應以商業為主:

  1. 藝術家在社會結構裡,思想、行為、生活比一般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自由很多,如此自由的生活型態,還要政府補助,要納稅人買單,以社會正義來看,實不公平。藝術家工作內容是自我對美的詮釋,作品的好壞,只關少數創作團體或個人的名譽榮辱,而非大眾的切身利益,當然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為大眾帶來無價的美的感受,但如此一來,多數人的經濟面就無法顧到。
  2. 藝術家本來就不應該與商業掛鉤,更不應該與政策牽連,藝術之道,本身就是一個修行之路,國內外很多藝術家都是苦出來、窮出來的,沒有這段時期,藝術家的靈魂如同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強風的摧殘,所以藝術家不應該太去要求政府的幫助,或是過度抗議分配不均。
  3. 藝文活動在文創產業開始之前已行之有年,因此整個環節都已經打通,藝術家及劇團水準也都有一定的標準,出國駐村及表演的管道都已經每年都持續進行,因此維持原狀即可,若要加強,則是要著重遇藝術市場開發及藝術經紀人的培養。
  4. 藝文創作應鼓勵固有文化的延續或是更新為主,而非跟隨他國文化。
  5. 藝文座談或出版品或許可以增加,提升國人審美的能力。

創意/設計

創意/設計產業,則是比較需要幫助的,長年的代工,在技術及製作上,實力是有的,品牌與製造能力是兩回事,就像蘋果電腦只抓住研發與品牌行銷,把辛苦地製造部分,丟給其他國家,一樣可以運作得很好。而台灣現在缺的就是這塊,把產品品牌的與國際市場的環節打通,著重於媒合設計師與傳產的合作,從開發符合經濟效益的產品開始,目的是要培養本土品牌。

至於品牌背後的文化根基問題,每個創意組織/公司,應該要有自己不變的發展方向,既然是商業行為,不仿可以先放下一點文化或是政治的高度,想想商業行為裡面,行銷通路及市場機制的考量。

相片 13-6-15 上午4 38 32

暁誌的角度是以中華文化發展為主,原因有三:

  1. 歷史與文化密不可分,台灣在地理歷史上並沒有是重要的地位,而台灣的發展的過程中,著重於生產,而非美麗事物的營造,就一般縣市的市容來看,在日據時代以後,台灣一般的建築物是只有機能而缺乏美的思考的。
  2. 文化本來就不是以國家來區分,世界不是一個國家就有一個文化,因此沒必要太去執著草根與本土性,我們除了政治立場不同,其他的語言、食物、生活習慣等等,都與中國相同,加上歷史的考據,確實台灣人幾乎都是從大陸遷徙/逃亡過來的,時間早晚之分不同而已,因此以中華文化為發展中心,是合理的,在音樂、製造業等等,也早就行之有年,大家必須面對這個事實。
  3. 最後是商業考量,中國是現在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沒有必要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放棄這個市場,就像美國與大陸在政治立場上較勁,但是在經濟上,還是無法割捨。

此篇的說法是一條比較明確的執行方向,或許會造成藝文人士的反感,也不吻合現行政府主導的方向,不管如何,我這篇發表應該也改變不了什麼,要爭論的還是會爭論,但也不會改變我的想法,這些對文創的方向應該是屬於民間公司團體自己應該思考或努力的,自己有個方向,不必去當正反兩面的政策裁判,趕快好好的找到創作方向才是最有用的。

暁誌會陸續的以中華文化的創新為主,各國文化的觀察為輔,實驗中華文化在創意/設計上新想法的突破及創作練習,希望不久會有產品與大家見面。

在〈文創產業的焦點〉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